【HK01】長新冠|英一成青年確診15週後仍現病徵 醫生:有兩徵狀便要求診|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

香港理工大學昨(23日)公布一項初步研究,發現有四成成年新冠患者在確診後一年仍持續出現疲勞綜合症的「長新冠」症狀,當中女性出現症狀的機會較男性高兩成。該調查以23至88歲的新冠患者為研究對象,惟第五波疫情下大量小童染疫,究竟小童出現「長新冠」的情況及嚴重性如何?

英國及以色列:逾一成兒童康復後仍現病徵

英國倫敦大學學院(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, UCL)與英國公共衛生局(Public Health England)的研究員去年9月發表研究,發現當地3,065名於2021年1月至3月染疫的11至17歲青少年中,有逾14%青年在確診後15星期,仍然出現3種或以上的病徵,包括異常疲倦及頭痛。

研究人員續指,數據可推斷出從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染疫的23.4萬名11至17歲青少年中,可能有約3.2萬人在確診後15週仍出現至少3種長新冠症狀,另有逾1.6萬人在確診後15週出現5種或以上的長新冠症狀。

另外,以色列衛生部門於去年6月亦曾透過電話訪問了13,834名家長,他們的子女年齡介乎3至18歲,並且曾經染疫及已康復。結果發現有11.2%小孩子和青少年在康復後仍出現呼吸問題、昏睡及味覺嗅覺異常等病徵,亦有1.8%至4.6%兒童在6個月後仍有症狀,而普遍來說,年紀越大的孩子會出現較嚴重的症狀。

(photoAC圖片)

兒童康復後出現「長新冠」人數增

在Omicron疫情下,全球兒童確診人數大幅急增,雖然兒童普遍恢復進度快,但亦有專家表示,即使是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的兒童也有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。英國國家統計局(ONS)早前有數據發現,自我呈報出現「長新冠」症狀的16歲以下兒童人數,由2021年10月的7.7萬人增加到2022年1月的11.9萬人。

有見及此,英國早前公布了「長新冠」的首個標凖化定義,指出這些症狀在確診後持續至少12星期,並有機會影響兒童的身體、心理或日常社會活動。而新冠症狀則包括耳鼻喉等上呼吸道不適、胸口痛、皮膚出現紅印或紅疹、腹痛肚瀉、頭暈頭痛等。

(photoAC圖片)

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(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& Tropical Medicine)、英國衛生安全局(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)及英國國家統計局(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)去年底曾以問卷訪問過3,375名家長及2,045名中小學生,發現兩成曾確診新冠肺炎的小學生中,有1%小學生出現至少持續12星期的新冠後遺症病徵,其中47.5%重覆出現至少1種病徵,更有26%出現3種或以上病徵。亦有2.7%確診中學生出現長新冠病徵,其中57.6%的11至16歲學生出現至少1種病徵,32.5%的11至16歲學生出現至少3種病徵,大部份人出現頭暈頭痛、情緒困擾、發燒或乏力,以及上呼吸道不適。

美國康涅狄格州耶魯大學紐黑文兒童醫院(Yale New Haven Children’s Hospital)亦有兒科醫生表示,當地確診新冠肺炎的兒童人數有所上升,而院方於今年1月所接收的長新冠兒童和青少年人數,已較之前的夏季人數高出三倍以上。

美國開展為期3年兒童長新冠研究

目前仍未知道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成因,不過有外國專家認為,隨著各地兒童接種疫苗的比例上升,受長新冠影響的人數可能會有改變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)去年11月開展一項研究計劃,對至少1,000名曾確診的3至21歲兒童及青少年進行為期3年的追蹤計劃,以評估新冠肺炎對他們生理及心理狀況的影響。

(photoAC圖片)

留意兩徵狀 檢視小童會否留肺部後遺症

本港第五波疫情下數萬名小童確診,暫未有關長新冠等後遺症的研究數據,有媽媽曾在社交平台發文,指其一歲多孩子確診後照肺發現「肺花」,恐演變成肺炎或留有後遺症。對此兒科醫生陳欣永表示,診斷肺炎並不單一觀察肺片是否有花,還要配合臨床診斷、肺花的位置和程度,難以一概而論。如果病人因新冠病毒引起肺炎,而其病況嚴重、患病時間長的話,康復時間也會較長,有些病人即使康復後,做運動仍有可能出現「唔夠氣」、氣喘、心口痛等情況。如子女在肺炎痊癒後出現上述情況,家長宜帶小朋友做測試,看看有沒有其他身體毛病。

肺花的程度會隨住肺炎康復而復原,但如果肺炎令肺部有損傷,有機會在康復後3個月仍影響運動時的呼吸,出現氣促、氣喘,需要更多時間復原。陳醫生提醒,小朋友如果只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的徵狀,很少很少會影響肺部,不需擔心肺部受損,但如果小朋友出現氣促、氣喘就要留意,需要向醫生查詢或求醫。

(photoAC圖片)

對於部分「長新冠」患者有可能在心理或認知方面出現問題,例如情緒受困擾、失眠,或難以集中注意力、精神疲勞等「腦霧」症狀,陳醫生表示,這些患者或需要長期監察,若這些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或日常生活,更有可能需要藥物或心理輔導等治療或支援。

Media Link: https://bit.ly/3JJKh2Y

Scroll to Top

想關注疫情及小朋友健康的最新資訊?
立即訂閱定期郵件

*必需填寫
建立注射疫苗時間表
即時預約
whatsapp預約
網上預約